一剧两星实施在即,电视台选剧的Do&Don’t
一剧两星实施在即,受政策影响,国内电视剧开始全面大洗牌,与制片方一样焦灼的是电视台,用手里有限的资金购买到好剧似乎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一家卫视的节目主持人在朋友圈感叹:“对囤了8亿元要买剧的卫视来说,是该哭,还是该笑呢?”手里握着8亿元人民币——这个听上去天文数字般的预算,到底能买多少独播剧呢?按照2013年的市价,能买4.21部《辣妈正传》;按照2012年的市价,能买2.63部《甄嬛传》。
2015年已经进入倒计时,一剧两星政策的影响渐渐逼近,业界出现了普遍的迷茫。除了购剧成本提升,每晚两集的限制也扼住了电视台广告收入的咽喉。电视台选剧播剧,有哪些禁忌和要领,本文就此问题略做探讨。
一剧两星对省级卫视的收视影响
相较于一剧两星,一晚两集政策对省级卫视的影响更致命。对所有卫视来说,晚间收视份额最高的时间,是电视剧的第三集。如果把第三集撤掉,那么对电视收视的整个版图都会产生影响。
目前,中国电视版图基本是中央台频道组、省级卫视 频道组、地面频道组三分天下。省级卫视频道组的份额在近10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。但是由于这个政策,明年这种连续10年的增长很有可能出现逆转,因为全天份额最高的一集电视剧取消了。
一剧两星下电视台购剧风险上升
目前,一部电视剧的采购费用由四家电视台分摊,而“一剧两星”政策实施后,同样的费用只能由两家来分担,各家电视台的购片成本将上涨。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表示:“一剧两星让卫视的购买成本大幅增加,一线卫视购剧成本将平均上升30%-40%,制作方必须让利。”
言下之意,播出平台拿钱砸剧的时代已经过去,制作方靠拍电视剧大赚特赚的梦想也再难实现。而且制作方压缩制剧成本已经成定局。2014年秋季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上,就传递出一个明显信号——过去借着一线明星抢眼球的所谓“大剧“正在消失。2014年筹备并将在2015年4月前完成的剧共有110部,二三线演员挑大梁的剧占据了一半以上。
电视台选剧,DO &DON’T?
关于年代
中国哪个朝代的电视剧市场前景更好?第一是清朝,离观众比较近,各种野史比较多。《甄环传》原著作者流潋紫对这个小说设定的背景是五代十国,郑晓龙把它改成清朝,就比较贴近观众。第二位是宋朝,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相对清明的朝代,出了很多清官,杨家将、包青天,岳飞。第三个是唐朝,唐朝比较开放,民间传说的东西比较多。从现有实践来看,也是这三个朝代的电视剧取得的关注度和收视较高。
关于题材
目前电视上主流的是青春偶像题材、家庭伦理题材,都市现实题材以及战争题材等,虽然存在着内容同质化等问题,但只要剧本出彩还是能取得不错的成绩。但是以下几个题材,要出高收视的作品就相当困难。比如文人题材,如屈原、李白、苏轼、曹雪芹……,文人生活与百姓有天然的距离。再比如体育题材,体育最大的吸引力就是现场直播,真实刺激。
关于制作
从趋势上看,电视台将越来越多地参与电视剧制作。对电视台来说,首先可以对剧本、导演、演员有控制力,与本频道的调性更加吻合。同时对题材的把握更有优势,可以选有群众基础的题材。最后,确定题材后,可以要选择最适合的团队合作。对制作方来说,投资定制剧不用担心播出平台,电视台也可以一开始就介入剧情走向和演员的选择,能够针对平台特征做剧,在收视率上也会有保障。
关于衍生品
电视台参与电视剧的制作,还可对剧的衍生品进行开发利用。以山东龙视天下传媒参与投拍《红高粱》为例,制作方山东电视台想出了为电视剧制作衍生品的新招数:在 《红高粱》拍摄的同时进组跟拍1000小时,做成九集长度的纪录片,还搭配上相关主题的真人秀节目,在剧集播出时同步播出。这种衍生品可以与电 视剧形成联动宣传效果,还可以打包销售广告。
关于产业链
“一剧两星”的实施,对电视剧传统的版权营销模式提出了挑战,如何开源节流,使收益最大化成为从业者们急需思考的问题。《锦绣缘华丽冒险》就在产业链上进 行了全方位的拓展,与电子商务做串联。据悉,该剧和视频网站进行了深度合作,除了常规的版权买卖,还会开发衍生剧。此外,该剧还会进行电子商务方面的开发,比如和知名服装品牌合作,进行线上线下的售卖,胶带、面膜等周边产品的开发,还会有小熊剧场。